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思想教育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论语

责任编辑:张硕 发布时间:2017-06-08 08:37:00 点击数: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们组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同意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例如:《论语》

中华文明自盘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积淀期,至春秋战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尊卑,并且严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不得越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以近百字的篇幅表述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饰配搭与礼仪,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历代官服制度以及民服风俗的源头。以上二者不仅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体制规划提供了范本和理论基础,在现代社会的交际礼仪中也有所体现。

《论语》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些外国学者建议将其灵活运用于其国家机制中。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可以发现儒家思想的痕迹,它已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对于构建和谐发展的中国的未来,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是中国一部传世的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用语录体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孔子《论语》,俩千五百多年来,浸润濡染,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素质,人生观念,心理结构,风俗习惯,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人首先是取儒入世,不成则还道出世的人生态度,使得人类从野蛮时代步入了文明时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语》的语言影响同它的思想影响一样,遍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等。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尚处于平等地位。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以后,儒学成为国学,其地位便一跃而在其他学派之上了。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清代末期。民国以后,这种局面在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四十年代末,尽管已开了新学的课程,讲堂上仍然供着孔夫子,学生到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夫子鞠躬。儒学成为国学,意味着它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左右着国家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发展。作为儒家核心著作的《论语》,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论语》没有说及经济,但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或者制约经济。《论语》所表述的行为规范,对后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有影响的。

《论语》的语言首先使有一定汉学修养的知识分子推崇而且折服。这种推崇和折服,正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认同。通过他们的认同,再逐渐推广,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当然,这种推广是潜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