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大庆精神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完善。
大庆精神是我国石油职工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上世纪60年代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并在火热生动的油田生产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庆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就是心系祖国、奉献石油,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开发好、建设好大油田,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仅仅12万吨,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缺油,首都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一顶“贫油”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并断言,红色中国没有足够的燃料,支撑一场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战争。朱德总司令忧心忡忡地说:“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啊!”
面对如此严峻的石油供需矛盾,石油工业该怎么发展?道路在哪里?1958年,主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石油勘探重点要从西部向东部转移。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大同镇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油田。由于恰逢建国十周年大庆,此处发现油田便命名为大庆油田,是石油战线为新中国十周年大庆献上的厚礼。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是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结出的硕果,印证了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伟大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掀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